成长与成功的基础
明治时代(1868-1912年),为了迎接各种挑战,日本需要迅速吸收西方的思想、科学和技术,日本的教育体制发挥了重要作用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几十年里,日本国力迅速恢复,经济快速增长,又是教育体制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然而,二十一世纪初,由于文化规范的变迁,科学技术的进步,经济的全球化,和商业环境的复杂化,日本社会正面临着诸多挑战。培育能够应对这些挑战的年轻人成为日本教育的严峻使命。这一努力应该采取的方向成为日本政府、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焦点议题。
自从公元6世纪中国文字和佛教的引入以来, 读写教育一直以某种形式在日本存在着。公元701年,大宝律令使得贵族子弟学校在首都和各省得以建立。从镰仓时代(1185年前后-1333年)开始,越来越多的武士子弟接受了正规教育,但是直到长 达265年和平岁月的江户时代(1603-1868年)教育才在精英和普通民众中普及开来。
江户时代的教育主要以孔子思想为基础,强调死记硬背和中国经典著作的学习。此时兴起了两种类型的学校。第一种类型的学校是称为藩校(hanko)的领地学校,截止到江户时代末期,大约有270所,主要为武士阶层的子弟提供教育。第二种类型的学校是称为寺子屋的学校,招收平民子弟,也招收武士子女,主要进行道德教育,教授阅读、写作和算术。开办寺子屋的通常是一名教师或一对结婚夫妇,截止到江户时期末期,这种学校有数万所。
1868年江户幕府覆灭的时候,日本人的识字率高于其他欧洲国家。作为赶超西方和促进国家统一的重要举措之一,明治时代的领袖们迅速构建了一套新教育体制。一种由小学、中学和大学组成的三级体制得以建立,小学教育为强制教育,男孩女孩同等对待。
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,在占领当局的指导下,日本于1947年实行了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法。学校教育法对直到今天仍在执行的教育体制进行了界定: 6年小学,3年初中,3年高,2或4年大学。小学和初中教育为强制教育。还有幼儿园(1-3岁),面向初中毕业生的学制5年的技术学院,面向初高中毕业生的特殊培训学校和为残疾人开办的特殊学校。大学包括本科院校、专科学校和研究生院。